由于養豬結構、環境、管理水平等存在較大的差異,寄生蟲感染在我國較為普遍。除了導致養豬業較大的經濟損失,還危及人類健康。
寄生蟲作為一類病原,也可以作為其他病原的中間宿主造成嚴重的損失。寄生蟲感染多導致慢性、消耗性疾病,容易被忽視或本身不易發現,給養豬業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不同地區不同豬寄生蟲的感染存在差異,豬球蟲感染18.89%-56.41%,豬蛔蟲感染5.07%-85.71%,螨蟲感染59.4%-96.61%,弓形蟲感染16.5%-26.2%,毛首線蟲(鞭蟲)1.30%-38.7%,有齒食道口線蟲1.17%-30.7%。本文參考《豬病學》針對豬主要寄生蟲介紹,以期對豬寄生蟲的防控提供參考。
1、主要豬寄生蟲病介紹
1.1豬球蟲病
球蟲是一類細胞內專性寄生原蟲。感染豬的球蟲屬很多,但是豬等孢球蟲引起的仔豬球蟲病是最重要的球蟲病。球蟲生活史可分為3個階段:孢子生殖階段、脫囊階段和內生性發育階段。未孢子化的卵巢極易被殺滅,但是20-37℃℃溫度能快速孢子化從而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內生性發育階段即是感染性卵巢被吞食后開始增殖的發育階段。豬等孢球蟲主要在空腸、回腸增殖,偶爾在盲腸和結腸增殖,導致腸絨毛萎縮、融合,隱窩增生和壞死,引起腹瀉甚至死亡,嚴重感染仔豬空腸和回腸可見纖維素樣壞死。
新生仔豬球蟲病多發生在3-21日齡,抗生素治療無效。該病需要與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腹瀉進行鑒別診斷。
1.2豬蛔蟲病
蛔蟲是一種大型的線蟲,豬蛔蟲是豬消化道內最常見的大型線蟲,生長豬感染較成年豬高,呈世界性分布。蛔蟲為直接生活史,有一個“肝-肺”移行途徑。成蟲在小腸產卵,經糞排出,在室溫下30天左右發育成感染性蟲卵,期感染性可保持7年甚至更長時間。
感染性蟲卵被豬吞食后,在小腸孵化,形成L3幼蟲,經肝門脈系統進入肝臟,偶見腸系膜淋巴結、腹腔和其他部位出現蟲體。雌蟲每天可產卵十幾萬至200萬,大多數消毒藥對蟲卵無效,但加熱和陽光直射可殺死蟲卵。大多數成蟲在豬體內生活6個月,然后隨糞便排出,但是豬可以保持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輕度感染。
幼蟲經肝臟移行,引起出血病灶,顯微鏡下可見門脈區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和少量的小淋巴結節灶,重復感染形成肉眼可見的白斑,稱為“乳斑肝”。幼蟲在肺臟移行引起的蛔蟲性肺炎,豬表現干咳、呼吸困難,炎性滲出、水腫、氣腫甚至死亡。研究表明,豬蛔蟲幼蟲的移行可以明顯的提高豬流感和病毒性肺炎的致病性。嚴重的豬蛔蟲感染可以導致小腸堵塞甚至破裂,也可能移行至膽管,造成膽管堵塞引起黃疸。
糞便漂浮檢查典型蟲卵活仔解剖發現“乳斑肝”,甚至發現小腸中成蟲,均具有診斷價值。在腎蟲流行地區,需要對由腎蟲引起的肝臟病變進行鑒別診斷。
1.3 豬螨蟲病
豬疥螨是豬最重要的體外寄生蟲,呈世界分布,可導致豬生長緩慢,降低飼料報酬。豬疥螨主要表現為兩種:一種為角化過度型(也稱慢性疥螨病),主要見于經產母豬;另外一種為過敏反應型,主要見于生長豬。
調查顯示,在世界各地豬場感染率為43%-95%,豬的感染率為20%-95%,感染豬的生長效率降低4.5%-12%。疥螨為終生寄生,主要破壞表皮,在表皮打洞并在里面完成交配產卵等,引起瘙癢,表現間歇性擦癢現象。在生產中,我們很容易觀察到母豬疥螨病,但公豬、商品豬最容易被忽視。
豬疥螨病最常見、最有診斷意義的臨床癥狀為幼齡豬擦癢,皮膚出現小的紅斑丘疹等,確診必須證實豬群中存在螨蟲。
1.4 弓形蟲病
弓形蟲是人畜共患性寄生蟲。人或動物通過接觸含卵或包囊的食物或飲水導致感染。貓科動物是唯一一種從糞便種排出弓形蟲卵囊的動物,在弓形蟲傳播中起重要作用。包囊在組織中可以存活數年,甚至與宿主生命一樣長。一旦進入腸道,很快在腸道固有層增殖,并擴散到全身。母豬感染可以通過垂直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發育不全、死亡或者弱仔,活仔快速死亡,存活豬可能出現腹瀉、共濟失調、震顫咳嗽等。
弓形蟲的診斷包括組織生物學檢查、血清學方法和組織血方法。組織學檢查敏感,但是花費高、耗時長,血清學方法最敏感、特異性好,但是成年動物抗體陽性只能說明曾經感染過,胎兒抗體陽性則說明先天感染。
1.5 豬鞭蟲病
豬和野豬是豬鞭蟲的自然宿主,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都可以感染豬鞭蟲。分布廣泛,是長期以來影響養豬業的一個普遍問題。
隨糞便排出的蟲卵經過3-4周發育為感染性蟲卵,其感染性可保存6年,被感染后在小腸和盲腸孵化,大約經過6-7周的潛伏后,成蟲的壽命為4-5個月。鞭蟲感染引起腸細胞破裂、粘膜潰瘍、毛細血管出血,繼發細菌性和結腸小袋蟲感染,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腹瀉,糞便有粘液和血,脫水死亡。剖檢可見水腫、形成結節等。
因此抗生素治療無效的豬痢疾進行鑒別診斷時,應考慮豬鞭蟲感染。蟲卵檢查及屠宰時發現蟲體則確診,但是鞭蟲產卵較少,因此進行糞便蟲卵檢查意義不大。
2、主要驅蟲藥物介紹
2.1大環內酯類藥物
伊維菌素類藥物是阿維鏈霉菌發酵產生的半合成大環內酯類多組分抗生素,對線蟲及節肢動物的驅殺作用,在于增強蟲體的抑制性遞質γ-氨基丁酸(GABA)的釋放,以及打開谷氨酸控制的CI離子通道,增強神經膜對CI的通透性,從而阻斷神經信號的傳遞,最終神經麻痹,使肌肉細胞失去收縮能力,從而導致蟲體死亡。
2.2氨基甲酸苯并咪唑類藥物
該類藥物有苯硫咪唑、噻苯唑。噻苯唑對豬胃圓線蟲、類圓線蟲和食道口線蟲驅蟲率均在95%以上,但是對豬蛔蟲、鞭蟲效果較差。該藥物對哺乳動物毒性極小,治療量20倍不引起毒副作用。苯硫咪唑對豬蛔蟲、鞭蟲、食道口線蟲、肺線蟲及豬腎蟲有效。
阿苯達唑是一種咪唑衍生物類廣譜驅腸蟲藥物。臨床可用于驅蛔蟲、蟯蟲、絳蟲、鞭蟲、鉤蟲、糞圓線蟲等。在體內代謝為亞砜類或砜類后,抑制寄生蟲對葡萄糖的吸收,導致蟲體糖原耗竭,或抑制延胡索酸還原酶系統,阻礙ATP的產生,使寄生蟲無法存活和繁殖。臨床觀察556例證明,驅鉤蟲、蛔蟲、蟯蟲、鞭蟲蟲卵陰轉率分別為100%、96.4%、98.9%、70%。
2.3有機磷化合物
敵敵畏是用于驅除蠕蟲的唯一有機磷化合物藥物,也是最早用于豬的廣譜驅蟲藥。有機磷與蟲體的膽堿酯酶結合后被排出,而不與宿主膽堿酯酶結合,因此對宿主安全。可用于控制豬蛔蟲、食道口線蟲、豬鞭蟲等。
豬用多數抗寄生蟲藥物效果都不錯,并能驅多種寄生蟲,下表為常見豬寄生蟲及可用驅蟲藥物供參考。
寄生蟲 |
主要寄生部位 |
可選藥物 |
豬球蟲 |
小腸 |
百球清 |
豬蛔蟲 |
小腸 |
伊維菌素+阿苯達唑(蟲滅)、左旋咪唑、噻嘧啶、敵敵畏、噻苯達唑、潮霉素B |
豬螨蟲 |
體表 |
雙甲脒、敵殺磷、伊維菌素(蟲滅)、多拉菌素、馬拉硫磷、亞胺硫磷、敵百蟲 |
弓形體 |
血液等 |
磺胺類、乙胺嘧啶、甲氧芐胺嘧啶 |
鞭蟲 |
大腸 |
阿苯達唑(蟲滅)、敵敵畏、潮霉素B |
3、豬場寄生蟲防控策略
寄生蟲的防控不能僅僅依靠藥物,濫用藥物可能造成寄生蟲耐藥性。隨著豬場規模化的發展,豬場驅蟲應該有一套綜合的驅蟲方案。通過選擇合理有效、高效、長效的驅蟲藥物、維持清潔的環境、平衡的日糧,并設計科學的飼養流程分階段進行飼養管理,這樣才能將寄生蟲的風險降到最低。
藥物的選擇應該遵循環境友好、高效、安全、較少的工作負擔。蟲滅(阿苯達唑伊維菌素預混劑)的血藥濃度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峰值,阻礙寄生蟲的生長且對機體不會造成不良反應;制定合理的驅蟲方案是關鍵。建議全群種豬每季度驅蟲一次,一年四次;商品豬群8、12周齡時各驅一次。對于多點式飼養,且對下一場存在寄生蟲感染壓力的,應當在轉群時再次進行驅蟲。
消滅中間宿主,切斷傳播途徑。豬場內禁止飼養貓、狗等寵物,定期滅蠅、滅鼠等害蟲。保存環境清潔衛生,保存圈舍干燥、衛生、通風、定期對設施設備、環境進行殺蟲滅蟲工作。糞便最好進行定點堆積發酵。強化飼養管理,推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新引入的豬應當隔離觀察30天后再混群。豬寄生蟲嚴重危害豬業,給養豬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科學防控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