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種豬是養豬場的印鈔機,種豬群健康,整個豬場的效益才會高。在越來越規模化、集約化、品種引進以及改良的養豬潮流當中,很多豬場的母豬年淘汰率都是居高不下,有很多母豬甚至正值青春年少,卻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慘遭淘汰;一頭母豬從后備豬群里面選育到配種生產,耗費了豬場很大的一筆開支和精力,如果沒有達到基本使用年限就淘汰掉,實屬可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下,如何保證母豬的合理使用壽命,充分發揮母豬生產效益。
一、營養方面:提供給母豬充足的能量及營養,是保持母豬良好生產性能的基本保證。其中母豬泌乳期采食尤為重要。
大家對于母豬二胎綜合征應該都不陌生,很多母豬要么在哺乳期間掉膘嚴重而導致不發情、多次返情,有些豬場甚至出現斷奶后的“刀背豬”,風大一點都有種站不住的感覺,通過后期的營養調理也收效甚微,淘汰的幾率很大,產房出現如此母豬,實乃養豬之殤。據研究,在所有類型的雜交母豬當中,泌乳期日采食量每增加900g,母豬能夠留在種豬群不被淘汰的幾率就會增加2到4倍。
所以滿足母豬營養是豬場延長母豬使用年限的基礎中的基礎。首先,保證飼料中的各種營養豐富、充足,同時保證飼料原料安全,特別是霉菌毒素不能超標;第二,通過合理、細致的豬場管理、硬件設備的升級等方面的工作,保證母豬的采食量;第三,通過額外的營養添加補充給母豬,如各種多維、氨基酸產品,益生菌等產品。
二、選種、選育很重要,特別是對于母豬肢蹄、乳頭數量評斷。
對于一些豬場來說,種豬的肢蹄病是噩夢,每年因為肢蹄病淘汰的母豬不計其數;一直以來體型都是公認的影響種豬生產壽命的重要因素。新西蘭曾經對國家記錄系統當中登記在冊的大白母豬的生長性能進行了一項評估。他們的記錄系統對每頭后備母豬的后肢、側視角等進行了評分、記錄。后肢評分不同的母豬之間生產壽命的差異很大。母豬后肢體型好的,生產壽命長于2年的比例為48%,后肢一般的生產壽命長于兩年的比例為32%,而后肢體型差的母豬生產壽命長于2年的比例僅為20%。后 瑞士也搞了一項研究,評估母豬乳頭數與生產壽命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13個或不足13個乳頭的母豬比14個或14個以上乳頭的母豬更易被淘汰。13個或13個以下的母豬的平均生產壽命為459天(15.2個月),而14個或14個以上乳頭的母豬的平均生產壽命為600天(19.8個月)。
所以,種豬場應該確立一套標準,根據這些標準對進場前的后備母豬進行評估。后備母豬的肢、蹄以及腹部體型應該符合標準,乳頭數不應少于14個。這方面有幾個現成的工具,母豬群工作人員可考慮采用。
三、母豬三聯癥的預防相當重要。
在豬場的日常生產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母豬三聯癥的出現,特別是母豬的子宮炎癥,影響母豬的發情、配種、受孕,導致母豬長期返情,從而被無情淘汰。
控制母豬母豬三聯癥的有效措施:1、規范配種、接產環節的技術操作,切記搞好配種、分娩時候的衛生、消毒工作。不要隨意掏產。2、做好產前產后的消炎工作,推薦使用阿莫西林、林可霉素等粉劑進行圍產期的保健,同時配合消炎針(魚腥草+頭孢)。3、警惕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的子宮炎癥、外陰流膿。
加強營養、選育優良、預防疾病是保證母豬使用年限的基本要求,更是必經之路。日常管理中,還需要我們更注重細節,只有對母豬關懷備至,才能發揮母豬最強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