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疫病呈世界性分布和流行,不僅發病率高而且還具有高致死性等特點,我國農業部將其列為一類傳染病。它是我國生豬養殖企業遭遇的最為棘手的生豬疫病,總體來說,防控效果堪憂。
一、豬瘟病毒毒株及其致病特點
在我國生豬臨床上,豬瘟病毒出現了強毒株、中等毒力株、弱毒株同時并存的情形。
不論豬的品種、年齡,強毒株均可導致大多數豬發病和死亡,中等毒力毒株可能引起豬的死亡,但也有從感染中耐過而康復的。弱毒株的感染僅限于抵抗力弱或免疫機能不健全的個體,除了對胎兒、仔豬較易引起發病和死亡外,其它豬群死亡率很低,但感染個體長期帶毒、排毒。弱毒株致病一般多發于管理不善、免疫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規范的豬場。
同時,三種類型的豬瘟病毒的毒力并非一成不變,在適宜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在飼養管理不善、應激頻繁出現時,中等毒力毒株、弱毒株會出現毒力增強,使豬瘟危害進一步加劇。
二、豬瘟疫病流行特點
目前,我國豬瘟流行為多樣性,呈現典型和非典型共存、持續感染與隱性感染共存、免疫耐受與帶毒綜合征共存之特點。
1、豬瘟的持續性感染已是目前豬瘟流行的主要表現形式。以母豬的隱性感染、潛伏性感染、胎盤感染、免疫耐受、長期帶毒,以及由此導致的在一個豬場內的持續性感染為主。
研究表明,豬瘟病毒是通過對細胞溶解性感染的調節,引起樹突狀細胞無應答,誘導淋巴細胞凋亡,抑制I型干擾素產生和囊膜糖蛋白E2變異等多個方面來逃脫機體的免疫應答,從而形成了豬瘟的持續性感染。
2、發病日齡范圍逐漸增寬,趨于幼齡化。產房哺乳仔豬發生豬瘟在一些地區或一些場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如加之藍耳、圓環等免疫抑制性疫病的混感,使豬場疫病控制的決策與實施者變得無所適從。
3、感染群體出現轉向,頻繁發生于母豬群,導致母豬嚴重的繁殖障礙。
4、癥狀溫和,非典型病例多,典型與非典型豬瘟同時存在。但典型豬瘟已較為少見,多轉向溫和型,主要呈散發,各日齡的豬只均可發病,仔豬病死率較高,成年豬病程延長,病死率較低。
三、主要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豬瘟潛伏期一般為5-8天,根據臨床癥狀和其它特征,可分為最急性、急性、慢性、遲發性及持續性感染五種類型。
1、最急性型
目前,這種情形極少發生。豬突然高熱稽留,體溫達41℃以上,皮膚發紫發紺,指壓不褪色;可視粘膜發紫,點狀或彌漫性出血,鼻腔、視網膜出血;病程較短,常在數天內死亡。
2、急性型
精神沉郁,食欲廢絕;擠臥扎堆,肌肉震顫,被毛粗亂;眼結膜炎,兩眼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瀉,糞便帶有纖維素性黏液或血液;皮膚充血,繼而為紫色發紺,并有小點出血,四肢、腹下、耳及會陰等部位多見;公豬包皮積有混濁、惡臭液體;病程較長,達15天左右。這種情形也見之不多,主要在一些免疫空白場多見。
3、慢性型
食欲不振或減退,精神委頓;體溫升高,通常為40.5℃左右,持續數周不降;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被毛枯燥,皮膚有紫斑或壞死痂,有的出現耳朵、尾巴干枯;有的出現咳嗽、氣喘等肺炎癥狀;妊娠母豬一般不表現癥狀,但出現死胎、早產等。病豬日漸消瘦,后期常因衰竭而死亡,病程多為1-3個月。
4、遲發性型
因先天性感染豬瘟弱毒株,出生后一段時間表現正常,但隨后出現食欲減退、精神沉郁、結膜炎、皮炎、下痢、便秘及運動失調等神經癥狀,體溫一般正常,或略有上升,病程達到數月之久。
5、豬瘟的持續性感染
是典型、急性豬瘟感染以外的一種感染形式,感染豬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但長期攜帶病毒且不斷地向外排毒、散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攜帶病毒的母豬所產的仔豬也常出現胎盤感染,產生免疫耐受,在應激狀態下會激發豬瘟。
尤其是在母豬妊娠期間,胎兒通過母體病毒染病,造成死胎;有的形成弱仔,出生后適應性差,極其難養;更有甚者,因先天感染產生免疫耐受,感染個體既不表現明顯臨床癥狀,注射疫苗也不產生免疫應答或免疫應答遲緩,形成免疫失敗,且應激狀態下容易引發生豬瘟,給豬瘟的防控帶來極大困難。
四、防治對策
豬瘟疫病對我國生豬養殖已經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目前的危害依然很大,防控需要采取綜合措施,不然難以奏效。
1、慎重引種,嚴格檢疫
對所引豬群進行豬瘟病原學檢測、血清學抗體檢測,病原學檢測陽性、抗體檢測陰性的個體一律不得引進。
2、加強疫病監測,定期抽檢豬群抗體
種豬帶毒是導致豬瘟流行最重要的因素,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逐步推行豬瘟的凈化工作。一般豬場每季度檢測1次豬瘟抗體,如果抗體水平不合格必須做好深入分析,檢測最好結合藍耳、偽狂犬、圓環病毒三種疫病同步進行。檢測具體方案參考本公司網站技術文章《豬場也要定期做好“健康體檢”》http://www.ndtnuc.com/view.asp?id=512。
3、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體系
建立科學的消毒、防鼠、滅蚊蠅、污物、病料處理制度,以及全進全出飼養管理制度,并認真嚴格執行。
4、建立健全免疫制度
(1)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豬場免疫程序設定必須有參照依據,對豬群定期的抗體檢測最為科學。必須根據檢測結果設定免疫程序。建議公豬每年免疫2次,母豬跟胎免疫、一年2次,仔豬首次免疫時間應根據檢測結果確定,一般主張在斷奶后5-7天為合適,二免為60-70日齡。
(2)合理選擇疫苗。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豬瘟疫苗廠家很多,有普通細胞苗、細胞傳代苗、脾淋巴苗,需要謹慎選擇。
(3)合適的免疫劑量。疫苗的廣泛使用改變了病毒的生存環境,因此必須適當增加免疫劑量。普通細胞苗種豬劑量為6-8頭份、育肥豬群4-6頭份;細胞傳代苗2頭份即可,脾淋巴組織苗根據含毒量確定,一般使用2-4頭份。為了更好地使疫苗產生效力,可以在疫苗使用的同時應用一些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如長沙施比龍的康強組合中的藥物比龍瘟清、維立康等。
(4)嚴格操作規程,避免免疫失敗。
5、做好免疫抑制性疫病的防控
(1)做好飼料的防霉脫毒。鑒于我國飼料糧安全性不容樂觀,霉菌毒素污染比較嚴重的實際情況,種豬、保育豬日糧中必須持續性添加效果確鑿的既防霉又脫毒的防霉脫毒劑,如霉力妥1kg/噸,育肥豬群可以間歇性添加。
(2)控制好常見免疫抑制性疫病如藍耳、圓環病毒、附紅細胞體等疫病。除了常規性的免疫、管理措施之外,可以定期在飼料中添加5%優樂欣1500克+比龍復紅欣1500克+比龍瘟清1000克/噸,連用10-15天,以有效防止上述三個常見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確保免疫效果。
(3)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
(4)規范使用藥物,不使用劣質獸藥、獸藥原粉以及“三安”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