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寒保暖
新生仔豬組織器官和機能尚未發育完全,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冬天豬舍要堵塞風洞,勤換墊草,保持干燥,最好在產圈內一角修建保溫室,頂端懸吊150瓦~250瓦紅外線燈泡,燈泡距床面40cm~50cm,隨著仔豬長大,加高燈泡距床面的距離。
二、固定乳頭
固定乳頭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全窩仔豬降生后,即可訓練其固定乳頭,保證每頭仔豬及時吃到母乳。固定乳頭時,可先讓仔豬自行選擇,再按體重大小強弱適當調整,使弱小仔豬吃中、前部乳頭,強壯仔豬吃后部乳頭。人工輔助兩三天,便可固定仔豬吃乳位置,保證仔豬均衡生長。
三、早吃初乳。
仔豬出生時,腸道上皮處于原始狀態,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機能,6小時后開始下降,12小時后幾乎失去此項功能。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是提高仔豬抗病力的有效措施。
四、適時補料
母豬從產后5天開始泌乳量逐漸上升,20天達到泌乳高峰,30天后逐漸下降,而此時仔豬的發育卻處于逐漸加快時期,單吃母乳已不能滿足其生長所需養分。早補料能促進消化道和消化腺體的發育,可避免仔豬亂啃贓物,減少下痢病患,減少死亡。仔豬出生6~7天開始誘導補料,10天后逐漸補充高能量、高蛋白、適口性好、易消化的全價混合料。
五、補充鐵鹽
對新生仔豬補鐵,是一項容易被忽視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初生仔豬每天平均需要7~11毫克鐵,但100克豬乳中不足0.2毫克,不足仔豬需鐵量的5%。新生仔豬出生后2~3日齡在仔豬頸部肌注100毫克鐵復合制劑,以防止仔豬因貧血引起下痢。
六、防止踏壓
母豬體大笨重、行動遲緩,起臥時容易踩傷或壓傷仔豬,特別是仔豬出生1天~3天更易發生。因此應設保護欄或保育間,采取母仔分開睡覺休息的方法,防止壓死踏傷仔豬。
七、三針保健
1、仔豬在1-3周齡前憑借初乳母源免疫力抵抗病原,5周齡后則可憑借自身免疫力抵抗病原,2~5周齡間處于免疫力薄弱期,易于發生細菌性疾病如梭菌病、大腸桿菌性疾病黃白痢、副豬嗜血桿菌病。
2、剪牙、斷尾、打耳號、閹割等引起的傷口感染
所以仔豬必須做好三針保健,以預防細菌性疾病的發生,預防應激誘發的各種疾病。目前豬場仔豬三針保健使用效果最好的是呋美諾﹙頭孢噻呋﹚,仔豬出生第3天、第7天、第21天分別注射賽福康0.3毫升、0.5毫升、1毫升。三針保健也可根據豬場生產安排、豬場疫病發生規律來確定時間。
八、科學斷奶
仔豬斷奶日齡一般都在21天~28天。在計劃斷奶前5天,母豬就要逐步減料,以減少乳汁分泌,迫使仔豬吃料,減少仔豬應激。斷奶后轉至保育舍環境溫度必須保持在24℃以上,一般斷奶當天仔豬拒絕采食,第二天,仔豬因饑餓食欲猛增。在飼喂仔豬時,不可加料太多,每次只讓仔豬吃八九成飽。每天最好飼喂5次~6次,間隔時間以3小時—4小時為宜,此階段可用5%優樂欣1000克+比龍副清500克+維立康1000克/噸拌料,連用7-10天間隔15-20天再使用1次,斷奶仔豬就可以平穩過渡到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