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斷奶仔豬平穩過度到保育豬,必須從母豬做起,首先做好母豬的飼養管理,其次做好哺乳仔豬的“三關”,即出生關、補料關、斷奶關。
保育豬被稱為在生豬各個養殖階段中“最難養的豬”,保育豬的健康程度,一直是養殖場關注的重點。因為保育豬發病的比例在整個豬場中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保育豬常見的癥狀:腹瀉、消瘦、發白、炸毛、咳嗽、氣喘,最終的死亡狀態都是皮包骨。想要保證保育豬的健康,就得弄明白,為啥保育豬會出現腹瀉、消瘦、發白、炸毛、咳嗽、氣喘這些癥狀。也要搞明白究竟什么是保育豬?為什么難養?日常如何飼喂才能健康成長?
一、那么究竟什么是保育豬?
保育豬是指斷奶,從產房轉到保育舍的一批豬,在人為進行特殊保護的情況下進行育肥(這一階段的)豬。集約化養豬生產中,通常把斷奶到60-75日齡的仔豬稱為保育豬。
二、為什么難養?
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水平是保證規模養豬場效益的重要環節,保育階段的仔豬母源抗體水平、仔豬自身的免疫水平比較低,加之轉群、環境、飼料變化等不同程度的應激,給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還因其生長發育快、對疾病的易感性高等特點,需要精心喂養。此期應根據仔豬的生理特點,采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確保仔豬正常生長發育。再者因它們的消化、免疫等功能還不健全,抗病能力差。
保育豬為啥不好養,因為它們會面臨以下變化:
1、斷乳時的應激
大多數養殖場多采用一次性斷乳法,母豬由分娩舍轉入配種或妊娠舍待配,仔豬直接或原圈飼養一周后進入保育舍。仔豬離開母體、轉群、調群等生活條件的突然變化,無疑給仔豬的正常生理活動造成巨大應激。
2、消化機能的應激
仔豬由原來靠液體的母乳和少量的開口料供給營養,轉變為全部以固形飼料來供給,由于其消化機能尚未完善,能否適應現有飼料的營養成分和其中一些特殊過敏因子,對仔豬來講,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3、環境變化的應激
豬場的分娩舍和保育舍內的環境通常有區別(特別是家庭農場差異更大)。
比如:圍欄結構和面積、供料系統、供水系統、溫度、通風、光照條件等。仔豬失掉分娩舍原有環境,去適應保育舍環境,建立新的生活習慣和位序(大小調整)關系。不良的保育環境將會使低位序(弱子、病僵豬)的豬只難以適應甚至無法生存。
4、 管理變化的應激
分娩哺乳管理與保育管理是不同的,這包括:飼養操作制度、環境條件控制、群體大小、飼養密度、組群方式、調教方法、必要的操作(如免疫、治療)等。人為管理條件上的變更,對保育豬群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5、保育豬五臟六腑和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功能不全,無法抵抗復雜的應激環境,發病率高。
三、養好保育豬的方案:
(一)保育豬的管理
1、首先是產房做好教槽、補料和斷奶工作:斷奶時盡量減少仔豬的應激反應,趕走母豬,仔豬留在原位繼續喂養幾天且在斷奶前3天仔豬飼料中添加抗應激和預防腹瀉等的藥品(20%優樂欣800g+比龍副清1000g+立克常安1000g+優常泰1000g)連用7-10天,將優樂欣和比龍副清停用15天再用一次。斷奶當天肌注呋美諾1毫升。
2、保育舍的環境衛生:在未轉進前,一定徹底清洗干凈消毒空欄3天以上,嚴格檢查飲水器和保溫措施,一定要在豬未轉進之前先把溫度升起來且比產房內適應溫度要高出2—3攝氏度。
3、轉豬的注意事項:在抓豬時要溫柔,切忌粗暴,一般兩至三窩一并,按大小均勻并欄,特別小的要集中在一起,要進行特殊護理,避免大小不均勻而影響全進全出。
4、操作規程:在轉豬時先在每個欄圈里做好三定位(一是吃料的地方、二是睡覺的地方、三是排泄、飲水的地方),剛轉進時不能暴飲暴食,由于消化功能還未健全,一定要飼喂營養全面易消化的飼料,做到少喂勤添,做衛生盡量不用水沖洗(夏天除外),每天必須嚴格觀察豬群的動態,在第一時間發現病豬便于及時治療。
5、溫度:在剛轉進時溫度視產房而定,高于產房時的溫度2—3攝氏度穩定4—7天后開始下調,每星期下調2攝氏度,直至關閉保溫設施,在保溫期間,一定要多觀察,如果豬群擠堆說明溫度不夠,需加溫,如果豬群睡在漏糞板上說明溫度過高,電熱板的溫度要調低或者中午關閉,早晚打開。
(二)、保育豬的保健要點
1、疫苗:疫苗根據自己豬場疫情而定,不是千篇一律的,建議注射,腸炎苗、鏈球菌、偽狂犬、藍耳二免、豬瘟二免、口蹄疫等疫苗(不打藍耳苗的可用優樂欣進行壓制)。
2、藥物保?。恨D豬時飼料中添加抗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藥,(20%優樂欣800g+比龍副清1000g+立克常安1000g+優常泰1000g/噸飼料,連用7-10天。斷奶當天肌注呋美諾1ml)。藥物保健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不是千篇一律的,只要遵從大的方向即可。
3、殺蟲:飼料中添加殺蟲藥(蟲滅)。
做到以上幾點,斷奶仔豬就可以平穩過度到保育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