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豬需要從產房轉到保育舍,這中間會出現一些外界因素干擾豬群健康狀態,從而會引起豬群出現健康危機,主要有:
1. 斷奶應激的危機
大多數養殖場多采用一次性斷奶,將母豬從分娩舍轉移到育種舍或妊娠舍,將仔豬直接或原圈飼養一周,進入保育舍。仔豬離開母體、轉群、調群等生活方式驟變,對仔豬的正常生理活動造成巨大應激。
2. 消化機能應激的危機
仔豬由原來的液態母乳和少量開口料轉變為全固態飼料來供給,由于其消化功能尚未完善,因此它能否適應現有飼料的營養成分以及其中的某些特殊過敏因素,是對仔豬的嚴峻考驗。
3. 環境變化應激的危機
養豬場的分娩舍和保育舍的環境通常不同。包括:圍欄結構和面積,飼喂系統,供水系統,溫度,通風、光照等條件。仔豬失去了分娩舍的原始環境,去適應保育舍的環境,并建立新的生活習慣和位序(調整大小)關系。不良的保育環境將會使低位序(弱差豬)的豬難以適應甚至無法生存。
4. 管理變化應激的危機
分娩哺乳的管理與保育的管理不同,包括:飼養操作制度,環控控制,群體大小,飼養密度,分組方式,調教方法,必要的操作(如免疫,治療)等。人工管理條件上的變化對保育豬影響不容忽視。
5. 流行病造成的危機
由于上述應激中一種或多種,誘發機體潛在病原,導致豬群健康問題。
時期 |
關鍵點 |
目的 |
接豬前 |
圈舍清消、豬群背景、物資準備 |
降低圈舍病原微生物及預防措施 |
保育前期 |
飼喂管理、環境管理、分群管理 |
降低腹瀉及應激 |
保育中期 |
環境管理、分群管理、飼喂管理、藥物保健 |
預防藍耳及其他病原 |
保育后期 |
環境管理、分群管理、飼喂管理、藥物保健、轉群管理 |
預防藍耳及其他病原 |
1. 豬群背景調查:要對即將進群的豬進行相關疾病的流行病學及相應抗原抗體的檢測,保證豬群能夠第一時間把控健康信息,合理設計預防保健程序。
2. 圈舍消毒:進豬前的豬舍一定是經過清消后,靜置一周左右。對于豬舍的消毒,著重部位是圈舍面積,漏糞板,飲水器,飼喂器等,常見的消毒劑如鑫衛龍既可以圈舍消毒,也可以用于水線消毒。
3. 轉豬前要求產房做好教槽、補料、和斷奶工作:斷奶時盡量減少仔豬的應激反應,趕走母豬,仔豬留在原地繼續喂養幾天且在斷奶前3天仔豬飼料中添加抗應激和預防腹瀉的藥品(20%優樂欣800g+比龍副清1000g+維立康1000g)直到專欄后7天。
4. 準備工作:進豬前單元環境溫度適宜,飼喂系統與飲水系統提前準備充足食物,保證豬群進入圈舍第一時間能夠吃上喝上,水中添加防應激的電解多維等;大小豬進行分類放置,保證豬群大小差異能夠在合理的群體中生存,及時巡欄,對于異常豬群提前進行預防與治療,并且嚴格控制小環境。
5. 飼喂管理:分為進豬前中后三部分,其中前部分最為關鍵,在這個時期要格外關注豬群,這個時期的豬對外界環境的應激較大,因為其生長發育及抵抗力都相對較弱,其中小腸絨毛會對外部環境進行適應,適應好的話,豬健康成長,適應差,豬成為異常豬的概率較大,從而出現一系列豬健康問題。
6. 環境溫度:在剛轉進時溫度視產房而定,高于產房時的溫度2-3度穩定4-7天后開始下調,每星期下調2度,直至關閉保暖設備,在保溫期間,一定要多觀察,如果豬群擠堆說明溫度不夠,需加溫,如果豬群睡在漏糞板上面說明溫度過高,需要調節環境溫度。
7. 分群管理:對豬群進行123類群劃分,及123類豬群進行位置區域劃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面保證豬群成活率,同時也有利于弱差豬的護理工作。
8. 保育豬保健
疫苗:疫苗根據自己豬場疫情而定,不是千篇一律的,建議注射藍耳,圓環,口蹄疫,鏈球,偽狂等疫苗;
藥物:轉豬時飼料添加抗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藥(20%優樂欣800g+比龍副清1000g+維立康1000g+比龍瘟清500g/噸飼料,連用7-10天。)藥物保健也是根據豬場實際情況進行變更。
殺蟲:飼料中添加蟲滅,外用雙甲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