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財新周刊|非洲豬瘟變異毒株來襲
發布時間:2021年06月23日 閱讀次數:599 來源:財新網 作者:管理員
非洲豬瘟疫情進入常態化階段的同時,一種新的變異毒株又悄然流行,中國養豬業與非洲豬瘟病毒的戰局更為復雜
文 | 財新周刊 杜偲偲
在與非洲豬瘟纏斗了近兩年后,農業農村部于2020年5月宣布,非瘟病毒已經在中國定殖并形成較大污染面,其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中國的生豬養殖業在與非瘟并存中展開艱難而又堅定的復產。
農業農村部的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至今,全國能繁母豬、生豬存欄數持續回升。2020年底,全國生豬存欄已經恢復到2017年水平的92%以上,能繁母豬存欄量達到4161萬頭,恢復到正常年份的九成。到2021年5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20個月環比增長,同比增長19.3%,相當于2017年年末的98.4%。生豬存欄量亦同步增長,同比增長23.5%,相當于2017年年末的97.6%。
據財新走訪,經歷了2019年的慘烈損失和2020年相對平穩的一年后,去年冬季至今年春天,北方省份局地又出現一波非瘟流行,中小養殖場與集團豬場均受到一定影響。
方正中期期貨的調研報告認為,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四地是此輪豬病復發的重災區。進入2021年后,業內總結出來的非瘟疫情“北方冬季多發,南方夏季多發”規律再次印證,廣西、廣東等南方養豬大省的非瘟疫情亦烽煙再起。
很多行業人士認為,2021年非瘟卷土重來,很大原因是生豬產能恢復后各地養殖密度提升,非瘟病毒在環境中長期存在且出現了變異。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多家豬場報告豬只感染了一種發病更慢、癥狀更輕的“慢性非瘟”,業內常稱之為“弱毒”,但弱毒也致命,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比經典非瘟更難對付——染病豬的前期癥狀不明顯,等發現時疫情已大面積蔓延。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多份文件亦指出,目前國內流行多種“非洲豬瘟變異株”,包括“基因缺失株、自然變異株、自然弱毒株等”,這類毒株與2018年8月傳入國內的經典非瘟毒株相比,基因組序列、致病力等發生了明顯變化。生豬感染該類毒株后,癥狀不明顯,難以在早期發現。
中國養豬業與非洲豬瘟的戰局日趨復雜。